新闻资讯

印度制造优劣并存 赶超中国制造任重而道远

发表于:2015-08-27 作者:selk 来源:中国机床网 点击量:7033

为了让“印度制造”成为国家名片,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穆迪空前重视“印度制造”。一系列事件似乎证明了这个“印度梦”正在实现。最近,中国华为获得了“准许在印度开展手持设备制造业务”的批文。另一家新锐小米实现了智能手机在印度的生产与交付。组装代工厂富士康科技集团主席郭台铭雄心勃勃:“十年内我们或许将在印度的每一个邦内建立工厂”。8月15日,富士康承诺将在未来五年内向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投资50亿余美元,并计划招聘5万员工。印度共有29个邦(包括7个联邦属地),这意味着富士康计划在全印度部署100万工人。如果这些公司的战略都能落地,印度制造业将会大变脸。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印度制造的前景。“唱衰”印度的理由是众所周知的:印度一度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迄今仍然需要大刀阔斧改革;在文化上,种姓制度阻碍人口流动,严重的腐败,对西式法律体系中契约观念的疏远,多民族、多宗教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在社会层面,印度人的民间抱团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大规模体制化管理。


看好印度的理由也是众所周知的。首先,在制度上,印度实行的是西方式的政治框架,这种框架有利于同欧美市场对接。在文化上,印度长期被英国有效管理,其精英社会长期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使得印度精英容易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美国硅谷等地,来自印度的IT界精英和商界精英一直热情洋溢地工作。尤其重要的是,与曾经的中国一样,印度的“人口红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呱呱”的。

应当承认,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案例,在人类史上屡见不鲜。列举印度制造的很多不足之后,毕业于印度德里大学的香港长泰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顺煌的一篇文章指出:“除了人们对印度赶超中国的主观期望和印度人天生的乐观精神外,笔者认为印度的低起点才是印度追赶中国的客观基础。……当她人均GDP向中国靠拢时,她也自然会走上自动化工业的道路。问题在于,总是‘当下’困难重重的印度,如今会选择如何去渡过难关。”

公正地说,印度自身的产业并不绝对落后。根据印度联邦政府提供的数字,以占GDP比例来看,服务业和工业分别占55.6%和26.3%,农业占GDP的18.1%。印度主要工业包括软件、汽车、水泥、化工、消费电子、食品加工、机械、采矿、石油、制药、钢铁等。印度中央统计局上周五公布的数据调整结果显示,印度过去两个财年GDP增速从原来的4.7%分别升至5.1%和6.9%。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印度2014财年GDP为113.45万亿卢比(约合1.83万亿美元),跟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5%。由此可见印度市场的潜在竞争力。

事实是,因为优势和劣势共存,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更实际的意义还是细节性的:借着小米、华为、富士康等华资企业的进入,印度式的“改革”与“开放”再次冉冉起步,有了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赶超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动力。

基于制造业市场的全球自然分工,印度的产业格局有其特色。与中国一样人口众多,富士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米、华为等中端制造业等行业会非常受印度政府欢迎,也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伴随着年轻一代中产阶级的兴起,电商和互联网 等相关产业在印度必然大有机会。随着消费基数的扩大,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当然,也因为印度没有土地财政,实体店面的租金不会贵得太离谱,其发展空间仍然不可小觑。

印度严重的问题是其贫富差距。不过,如果华为、小米能占领印度移动手机的主要市场,对此没必要苛求。对富士康来说,印度的丰富劳动力正是其喜好所在。如果富士康能让相对懒散的印度有个好的集体经营,进而提高印度劳动者收入,会有利于小米和华为在印实业,带动更多的中资企业长足发展。

而对中国这个“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大国来说,一度带来一些麻烦的富士康正在远去,小米和华为已经壮大、有能力大规模走出去,中国经济正在“腾笼换鸟”。如此转型,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从地缘竞争角度来说,“中国制造”前有烈狼后有猛虎、不进则退。为此,中国应当协调好公共政策,落实今年4月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



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