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分析:工业4.0时代来临 中国制造该如何迈进?

发表于:2015-09-18 作者:selk 来源:机床商务网 点击量:6590

中国也提出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并上升到了“中国梦”组成部分的高度,这就是中国的工业4.0版本,而问题是,我们的工业2.0,工业3.0在哪里呢?中国是一个相对特别的社会,我们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而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生产力远远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农耕文明直接一步迈进到工业文明,表面上看是生产大繁荣,中国制造风靡全球,而实质上这个繁荣是来自于我们泱泱大国拥有充足的廉价生产力,还有丰富的各种资源,我们输出的也只是廉价生产力和最基础的生产制造,对于追求更先进的生产力,对于工业4.0,我们的根基是不稳的,我们是手工作业、工业1.0、2.0、3.0混杂在一起度过了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没有在工业2.0、工业3.0中得到充分的沉淀和积累,而这些正是工业4.0的基础。

目前在中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生产线逐步迁移到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等国家,那里的生产力更便宜,当地为促进工业发展给出的优惠政策更诱人;而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制造业,我们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现实就是目前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首尾两端受到挤压,广州话里有一句俗语“两头不到岸”,这是最难受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提工业4.0注定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所以我们看到的国内关于工业4.0提得最多的就是以机器人代替人,产线智能化,生产率得到多少多少的提升,这只是形。那“神”是什么?“神”就是你生产什么。


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工业4.0还有一个背景是它们过去基础劳动力不足,或者劳动力成本太高,于是把产线地放到了中国,因为这里有充足的而廉价的劳动力,多年以后,发现这些地方的劳动力的价格也逐渐上升了(虽然现在还有越南、缅甸等地过渡,但这些地方的劳动力价格也必然会随时间增加),另外,产线离自己太远,可控性太差,还时不时都有什么雇佣童工、排污超标啊等麻烦事情受到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的抨击。既然现在工业4.0可以实现机械自动化,智能生产,不需要太多人工作业了,那干脆把产线挪回国内吧,既省钱又省事,还能帮助政府改善下失业率。既考虑了未来的产业引领,又考虑了当下的生产力提升,这是他们这么风风火火地搞工业4.0的原因。


然而,对中国而言,工业4.0意味着什么呢?过去二十几年里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其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日韩港台等外来资本的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加工制造业大规模兴起,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进入工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的一个标志。


其实这中间的矛盾已经很明显了,一方面是中国以人口红利作为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希望实现产线智能化,减少用工规模,提高生产率。这个矛盾意味着什么呢?最简单来说,一旦发达国家工业4.0落地实施发挥效用了,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代工iphone了,以后只能代工小米了。但,中国像小米这样的企业有什么呢?缺乏创新驱动的小米模式又能走多远呢?


更重要的问题,被机器代替的人将去往何处?据媒体报道,富士康昆山工厂自2010年投入巨资对车间进行自动化改造,采用自主研发机械手臂上线生产,在其中的一个生产流程中,15台设备在3名工人的看护下,一天就可以生产130万件中间产品,而在过去则需要几百名工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接力24小时作业。自从自动化产线上线以来,富士康昆山工厂前后共裁减掉5万人。


敲开工业4.0之门


2013年4月,德国颁布了《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白皮书,标志着工业4.0的概念正式诞生。这一概念此后迅速席卷全球,并成为我国的热门话题。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由德国多位资深业界人士合著,对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但该书的概括性很强,技术涉及较浅,导致了很多争议。要理解这本书,就要了解更多的背景。


工业4.0的特征,是将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System,又译赛博物理系统)用于生产、营销、研发、服务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推进智能化。CPS是由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深度融合而成的,可智能化地应对系统内外部状态与环境的变化。在工业4.0时代,典型的常规生产将无人值守,设备自主协调运转,生产定制化的产品。这样,工人就能从一线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转而从事维护、创新、优化、服务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并创造更高的价值,那时他们不仅收入更高,也会更自由。所以,工业4.0不仅会带来技术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勾勒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互联网是推动工业4.0的东风


在技术革命的过程中,技术进步不是孤立事件:某个关键技术的出现,就像倒下一块多米诺骨牌,会引发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关键技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为其他技术的诞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他技术的发展。所以,认识技术革命,不仅要重视关键技术本身,更要理解技术间的关联,才能看到技术发展的全貌和逻辑。在这样的视野下,我们可以看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催生的。它解决了机械动力问题,为纺织、运输、冶金等行业的机器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机器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带动了机械制造、材料技术的发展,进而引发了内燃机、电动机的产生,为第二次技术革命铺平道路。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场革命中,流水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流水线的建设思路,是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标准的动作。由于这些动作恰好适合机器完成,就为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搭建了平台、开拓了空间,并为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动化产线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推动的。PLC、DSC等控制设备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还带动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工具的产生。在数控机床内部和自动化的流水线上,机器几乎代替了所有的体力劳动,把操作工变成了“控制单元”:通过电话、按钮、计算机来收集、处理和发送信息。这时,就来到了工业4.0的门槛上。


推进工业4.0,只关注技术逻辑是不够的。无人工厂是工业4.0的终极目标之一。但是,最初的无人工厂早在1984年就诞生了,但却没有被企业界采纳。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还要理解背后的原因。先进技术能否被企业采用,本质上取决于经济因素。例如,国内机器人的使用量很少,因为劳动力成本低,采用机器人不合算。过去建无人工厂,经济上往往不合算。要实现自动化,要把生产过程拆分成适合机器自动完成的简单动作;生产越复杂,拆出的环节就越多、投资就越大、经济性就越差。同时,这种产线往往缺乏柔性,只能生产相对固定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可喜的是,随着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PLC等智能设备的发展,现在建设全自动产线的复杂度和成本逐渐降低,无人工厂逐渐逼近经济可行的门槛。


在生产过剩的年代,经济增长要依靠更好的服务,工业4.0推崇个性化定制就是这个原因。但要实现个性化定制,仅改变工厂是不够的,如何得知用户需求?设计成本和效率如何?如何获得后续服务?部件质量和交货期能否保证、采购成本如何?应对这些空前的挑战,必须依靠互联网,将用户、研发、服务、销售、供应商联系在一起,形成全新的价值网络,就可更经济地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推动工业4.0的“东风”其实是互联网。如果把CPS比喻成火车头,互联网就是铁路:有了互联网,CPS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用“火车”运送“服务”就具有了经济性。事实上,人类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使用CPS,重视服务也不是最近的观念。但只有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服务”才能更好地落地,CPS的开发和应用才变成“木桶的短边”,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中国与工业4.0


工业4.0将是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防止拔苗助长。


把握规律,就要遵循技术发展的逻辑。例如,4.0是从3.0进化来的;体力劳动由机器完成、操作工成为“控制单元”时,无人工厂建设就比较容易;反之,就要进行改造。


推进工业4.0,要学会算经济账。要估算劳动力成本、设备和软件成本;要分析维护费用和能耗是否变化、研发和制造效率能否提高等。推进工业4.0需要结合行业特征:规模大、附加值高、产品结构稳定、自动化水平高的行业的经济性往往更好,容易成为突破口。


要提高经济性,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与用户的联系,用服务来放大产品的价值;要推进数字化研发和服务,还要重视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我国重视工业4.0,不仅是为了追上国际趋势,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在2022年开始的10年中,我国劳动力总人口要减少一亿左右。这是严峻的挑战,但也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设备、软件都能买到,成功的关键在人。智能工厂的设计和运作,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认真敬业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