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制造2025,从陌生到熟悉要多久

发表于:2015-09-25 作者:admin 来源:机床商务网 点击量:6753

    从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跃升至制造业强国需要多久?按照今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所勾勒的战略蓝图与升级时间表,只需十年。在这份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的文件中,中国将力争在十年内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并在建国百年时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如今,这一文件落地数月,但对于许多刚完成了自动化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智能制造还只是一个愿景,道阻且长。

     企业反应:兴趣强烈,却理解不足

     “感兴趣的客户很多,他们有这个需求也有预算,但现在的问题是客户对自己的需求认识并不清晰,我们需要花很长时间帮助他们诊断,现状如何、有哪些问题、发展智慧工厂应该从哪儿入手,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近日举行的2015上海国际汽车制造技术与装备及材料展上,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鑫如此说到,相比于德国企业清晰的升级目标,国内很多企业对工业4.0与智能制造虽然很感兴趣,但往往并不确切理解这些词的深刻涵义,“像一汽大众这类企业,可以明确罗列出需求。但很多客户不仅需求不清,连某种需求能不能实现都还是个问号。”

      

    正如“中国制造2025”常被视作以“德国工业4.0”为镜一样,在国内方兴未艾的智慧工厂概念同样源自欧美工业界,典型案例便是德国工业界领头羊西门子在本土建立的安贝格电子工厂,以及在四川成都的安贝格姊妹工厂。在德国“工业4.0”战略报告中,智能工厂意味着人类、机器和资源能够实现互相通信,就像社交网络中一样自然。智能产品“知道”它们如何被制造出来的细节,也知道它们的用途。

     现在去西门子数字化工厂参观的国内企业络绎不绝,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对智能工厂极高的兴致。智能制造、工业4.0是他们介绍资料中共有的关键词,而其对智慧工厂的理念拆解,也与西门子等德企十分相似。上市公司、大型国企或行业领军企业往往对智能制造欲望更强。但其中有许多传统企业,可能还在2.0和3.0之间,现在说要去做4.0,跨度还比较大。

     投资动力何来?

     博世力士乐是除西门子之外另一个德国工业4.0计划的积极参与者。在博世力士乐中国工厂自动化业务部门销售副总裁刘天鹏看来,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覆盖范围并不一致,前者的外延更广。“德国工业4.0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设计与提升,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只是工业4.0的环节之一——工厂环节的智能制造。”

     “之前我去见客户,很多人会混淆自动化和工业4.0,其实这是两个概念。中国制造2025不代表高度自动化,工业4.0是在有一定自动化制造业基础上,整合流程、降低成本。”刘天鹏说,“怎么把人更好地融入到生产线才是关键,这也是工业4.0的关键。核心是人,而不是机器。对于那些还在制造业2.0徘徊的企业,可能要花3-5年去改变思维,再花3-5年的时间升级设备。”

     认为中国企业还处于消化智能制造理念过程中的,还有来自德国的林德曼。“中国客户目前并没有对我们提出关于德国工业4.0的产品要求。我觉得这个理念还停留在企业管理层的阶段,未来五年,才会从管理层慢慢延伸到产品生产环节。”通快(中国)有限公司销售副总经理林德曼(MarkusLindemann)在前述展会上对澎湃新闻称。该企业的母公司德国通快激光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激光企业,林德曼被派驻上海开拓中国市场长达五年时间。

     在谈及在华五年的经历时,林德曼说:“我觉得其实中国的客户没有变,变的是德国。比如,中国客户非常看重价格,有时在比较两个竞争者时,他们并不仔细研究机器的配置和先进程度。看到两个价格,就会挑更便宜的那个。在中国积累了几年销售经验后,德国企业的思路也有所变动,既然你看重价格,我们也可以给你提供最便宜的价格,但是这个价格对应的是最基础的配置。这个策略迎合了中国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也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面临的现实困境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与德国工业的先进与成熟对比,未来很可能面临一个制造业经济增速放缓或者滑坡的尴尬。“中国制造”这列车在过去几十年的里为了追求规模效益,一味盲目的提速导致信息化基础薄弱、混乱的市场竞争秩序、体制约束和观念固化严重等现实问题。

     1.薄弱的信息化基础

     中国政策导向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各区域的的信息化程度也参差不齐,而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两化融合”原本就不够重视,很多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企业门户网站的概念上,更不要谈什么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先进制造等概念。

     薄弱的信息化基础往往伴随是与市场间的反馈机制比较麻痹,原来的以量换取规模效益的流通模式使得一些制造企业的企业主缺乏足够的危机感,或者有了危机感,没有资金和精力去搞产品创新。等到回过神来,规模经济效益已经走出了穷途末路。

     2.有待改善的市场竞争秩序

     不仅仅对于制造业行业而言,要取得长足发展,公平竞争对于各个行业的市场形成、良性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市场秩序混乱状况得不到管控,制造业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是很难的。关于市场竞争,政府若不管或者管的不到位,就会像光伏产业一样,投资产能过剩,补贴漏洞百出,虚假繁荣。政府若管的死或者死管,如电力、石油等行业,就有会出现内在竞争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垄断严重。

     3.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价值堪忧

     中国制造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仍旧以加工出口为主要模式,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东西仍旧掌控在发达国家手中,也就是中国制造缺乏必要的自主品牌,在高端制造上表现的捉襟见肘。

     研发设计、品牌销售才是制造业整体利润的重点所在,没有品牌的中国制造业成为了世界品牌的打工仔。

     4.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

     能源是中国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巨大的能耗问题,尤其是一些低端的制造业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

     5.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结构不合理

     中国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失,不单单制造业生产工艺上需要高级技能人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依然也需要高级技能人才。事实上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已经成了中国制造业技术革新的瓶颈。

     总之,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描述的蓝图任重而道远,一方面它的确让中国的制造业感受到了兴奋点,另一方面无论从市场圈层的形成,还是技术革新、人才结构更新、创新能力提升上,中国制造还需要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中国制造要想有大的突破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