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制造未来需要更多“大国工匠”

发表于:2015-11-20 作者:admin 来源:机床商务网 点击量:6773
        “世赛”的余温不减。近日,广东省政府发出《关于表扬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省获奖选手和为参赛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的通报》。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过去这些年来,技能人才托起了中国制造。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奋力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更多具有世界水平的技能人才,需要技能人才更好地用金牌精神武装自己。

        “世赛”与中国制造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国制造基因中,大国工匠的技艺如何传承?广东如何从机制体制上促进新型产业人才格局的形成?

        技工院校缘何能诞生世界冠军?

        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日前在巴西圣保罗圆满落幕。本届大赛上,中国斩获5金6银4铜和11个优胜奖,取得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并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其实,包括本届在内,中国仅参加过3届比赛,就顺利实现了从奖牌零的突破到金牌零的突破。

        那么,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在制造强国林立的大赛中取得佳绩的?技工院校为何能诞生世界冠军?广东代表团又为何能代表中国夺得本届大赛的首枚金牌?

        “这次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比赛抽到的是日本籍专家出的题目,他们的选手比赛完成得非常快。不过我们也没慌,放慢速度,在精度上比他们要好一些。”回想起比赛过程,钟世雄淡定地说。作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学生,他和同学林春泷一起,从此前的全国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和另一名外省的选手组成三人团队,在本届比赛项目——制造团队挑战赛中力克群雄,一举拿下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广东凭什么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本届比赛,中国代表团一共有32名选手,其中14名选手来自广东,人数占全国的43%。定下参加29个比赛项目后,广东也是唯一一个29个项目均派选手参加全国选拔赛的省份。

        广东代表中国队拿下首金,与赛前的全力备战密不可分。为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广东按照“政府保障、集训基地组织实施、项目团队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健全集训指导、管理、实施三级架构,做到科学管理、各司其职、高效集训。省人社厅还经常到基地检查、督导,帮助解决问题。

        在全国选拔赛之前,省人社厅举办了29个项目的全省选拔赛,通过层层选拔,确保挑出“最强选手”参赛。

        此外,着力研习世界技能大赛规则标准,提高集训针对性。为了缩短广东集训装备与世界技能强国的差距,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专门从巴西进口竞赛设备,使选手全面掌握竞赛设备性能。广东今年安排1500多万元的职业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用于集训、参赛、交流等竞赛支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从“建设全国一流技师学院”的专项资金中拨出资金用于世界技能大赛的开支。

        中国企业何时成为世界技能竞技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为中国夺得奖牌的选手大部分来自技工院校。与其他国家民间的自我发展和提升不同,我国现在参赛主要是政府和技校在投入和推动,社会和企业参与少。

        “这次比赛是韩国三星全程赞助,企业投入很大,而我们的企业和社会参与度不高。”谈到为何我国的总体制造水平跟日韩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时,参赛选手和教练都表示,日韩两国有资本投入。

        在本届大赛现场,从基本工具到大型运输设备,从传统工艺到现代科技,从基本操作到复杂工艺,俨然就是设备企业的欢乐场。韩国的三星、日本的索尼、德国的德马吉……各种设备厂商和企业云集,有的展示全球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的展示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然而,在这些全球著名的企业中,唯独不见中国企业的身影。

        与此同时,企业谈到提高产品质量时,纷纷表示“一线工人技能水平不足”是难点。但许多企业一边抱怨技工难找,一边却不愿自己下工夫培养技能人才。在制造业强国,企业是技能培训的主导者。德国职业教育2/3的投入来自于各大企业。美国、日本近年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都是由企业牵头。而我国多数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1.5%的下限。企业只想“摘桃子”,没有耐心“育苗”,技能从业人员难免对未来缺少信心:某项技能今年是企业急需,过两年却可能被淘汰或由新工种替代,如果培训跟不上,何来职业安全感?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团长、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看来,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金,更多的是需要通过金牌来唤起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关注,让全社会意识到技能中国需要中国企业的参与。

        “世界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短板。或许,当我们不再需要通过世界技能大赛去证明技能人才的水平时,我国技能教育的春天才真正来了,我们的技能强国梦也才真正得以实现。”张立新说。

        造得好火箭为何造不好马桶盖、圆珠笔?

        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盯着一个微小的焊缝,可以10分钟不眨眼。”他叫高凤林,中国航天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的一个班组长,他的工作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给火箭焊心脏”,从事航天焊工35年的他被称作“发动机焊接第一人”。

        企业颁给他“能手”,同事喊他“大师”,媒体称呼他“大国工匠”,国家授予他“全国劳模”。然而在中国8亿劳动者中,以高凤林为典型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却是凤毛麟角。

        支撑“中国制造2025”,显然需要更多的高凤林不断涌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说:“从一个国家来讲,它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实际上取决于技能人才的水平。”

        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中国技工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披金摘银,却为何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

        这既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的问题,也是普通民众看到的中国制造的尴尬所在。

        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认为,“圆珠笔不好用”背后还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一个国家最顶级的产品有一批高端人才去生产,但是更大众化、更常用、进入家庭或者说我们经常用的笔,则需要靠更多的劳动者尤其是技能劳动者在日常生产当中提高质量。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我国技工劳动者1.5亿,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高级技能人才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从我国技工上说,技能水平不够,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一直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经济增长快而不强,大而不优,技能水平不够高,尤其是顶尖技能人才奇缺,总量不足。离技能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张立新说,世界技能大赛夺金,不是政绩工程,也不是金牌主义、竞标主义,而是希望能够引发全社会关心和重视技能人才,通过媒介的关注,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民众对于技能人才的尊重。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人才支撑,既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高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技能人才尤其高技能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一种重要的核心力量。
0
回到顶部